网络上流传“一颗 Panadol 残留体内 5 年,长期服用易导致洗肾”的说法,引发大众关注。对此,台湾旅日达人林氏璧与前台大感染科医师孔祥琪纷纷出面辟谣,强调该说法毫无科学依据。

乙醯胺酚安全可控 正常代谢不留痕

Panadol 的主要成分是乙醯胺酚(Acetaminophen),已被广泛使用超过百年,是医界首选的解热镇痛药之一。林氏璧表示,乙醯胺酚在人体内的半衰期仅约 2 至 3 小时,通常 12 至 15 小时后便能完全代谢排出体外,并不存在“残留 5 年”的情况。


医师进一步指出,乙醯胺酚经肝脏代谢,正常成人每日安全剂量为 4 公克(约 8 粒常规剂量 Panadol)。只要遵医嘱服用,并不长期过量,便不会对肝脏造成损害。至于网络谣传的“30 岁洗肾”说法,更是无从考证。

以下是他们基于医学知识整理出的九大关键事实:
1.普拿疼的主要成分是乙醯胺酚(Acetaminophen),这是一种已有百年以上历史的老药,长期被医疗界作为解热镇痛的第一线药物。相较于其他止痛药,乙醯胺酚的副作用较少,且不属于非类固醇抗发炎药(NSAID)。因此,对于对NSAID过敏的人群,乙醯胺酚通常是更安全的止痛选择。

2.虽然乙醯胺酚的作用机制尚未完全厘清,但目前的研究认为它主要通过中枢神经系统起效,或通过抑制环氧合酶(COX)来减轻疼痛与发烧。然而,与NSAID不同的是,乙醯胺酚不具抗发炎功能,因此在处理发炎反应时效果有限。

3.乙醯胺酚主要经肝脏代谢,而NSAID类药物则多通过肾脏代谢。这意味着,乙醯胺酚需谨防肝损伤,而NSAID则需关注肾功能和胃部副作用。不过,乙醯胺酚的肝毒性与剂量密切相关,只要不超过建议用量,通常不会对健康造成威胁。

4.药物在体内的代谢速度通常以“半衰期”衡量,即药物浓度降至一半所需的时间。乙醯胺酚的半衰期约为2到3小时,通常在4到6小时可以再次服用。根据药理学标准,4到5个半衰期后,药物几乎完全排出体外。普拿疼在12到15小时内已降至极低浓度,完全不存在“残留五年”的情况。

5.成人每日建议的安全剂量为4公克,相当于市售规格的8颗500毫克普拿疼。只要不超过这个剂量,且不长期服用,基本不会对肝脏造成损害。然而,超过建议剂量可能导致肝毒性,甚至引发肝功能衰竭,因此切勿超量使用。

6.对于肝肾功能不佳的人群,药物代谢速度可能变慢,排出时间也会延长,副作用的风险随之增加。因此,服药前务必咨询专业医师或药师,并根据个人健康状况调整剂量。

7.乙醯胺酚的代谢主要依赖肝脏,因此经常饮酒、罹患B型或C型肝炎、肝硬化等患者,使用时需格外小心,避免加重肝脏负担。

8.慢性肾脏病患者应尽量避免使用NSAID,即使必须使用,也需严格调整剂量。长期服用NSAID导致肾功能衰竭的风险,远高于乙醯胺酚。

9.部分市售乙醯胺酚制剂,如第一三共或大正百保能,每颗仅300毫克,且建议每日最多服用3次,总剂量不超过900毫克,可见药厂在安全性上的谨慎考量。

分享